【贯彻落实“十项行动”】以法治力量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05-28 17:41:23来源:津南政法

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市委政法委立足政法机关职责使命,聚焦重点任务,紧盯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全市政法机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若干措施》,明确38条工作举措,全力抓好“十项行动”在政法系统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资料图片)

“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本市政法系统各单位纷纷推出具体措施,开展专项行动,为“十项行动”保驾护航,全力服务保障天津高质量发展。

架起服务民营企业“连心桥”

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必须是一个法治城市;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作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窗口和全市9大商圈之一,河北区意大利风情旅游区(以下简称意风区)以5%的面积聚集了河北区14座共52.23万平方米的高端商务楼宇资源,承载了全区15%的新注册企业、25.3%的规模以上企业。商圈内商业楼宇林立、商事主体众多,各类商事纠纷易发多发。

法治不仅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好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商圈内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河北区法院创新打造“法院+工商联”多元解纷格局,成立全市首个驻商圈法官工作室——驻意风区法官联合工作室,努力构建“无讼商圈”,推动涉民营企业纠纷就地化解。

为了使纠纷化解思路更精准,取得的效果更扎实,河北区法院聚焦多元协同,与区工商联、意风区管委会签署《涉民营企业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吸纳20名商会会员和管委会工作人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商圈纠纷调解工作。

法院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与调解员密切配合,做好释法答疑、指导调解、司法确认、督促履行等工作。对化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立案并依法裁判,真正做到“让行内人说理、法院人说法”,实现“1+1>2”的多元解纷效果。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慕名到法官工作室寻求帮助,真正在民营企业、工商联和法院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检企共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以前总认为企业职务犯罪离我们很远,这场活动让我们提高了法治意识,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日前,武清区检察院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检企共建”活动中,检察官的一堂职务犯罪预防讲座让在场员工收获颇丰。

活动中,双方就企业合规管理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签署了《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检企共建”意见书》,共同为“检企共建单位”揭牌。

“检企共建”活动既是检察机关服务好企业发展的平台,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检企之间加强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本市检察机关坚持以更高政治站位将服务企业发展走深走实,以全方位职能履行强化法治保障,以最优办案方式提升办案质效。

全市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检企活动互联、资源共享有效途径,借助庭审观摩、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等载体为多家企业开展“定制化”法治服务。

静海区检察院与静海区工商联紧密协作,积极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机制,探索出一整套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静海区检察院在区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与辖区26个商会对接,选派业务骨干成立“服务民营企业小分队”,将司法服务范围向各行业领域民营企业辐射。与此同时,在“静海检察”微信公众号设立“服务民企”专栏,便利企业享受优质法律服务。

“法治良好”已成为本市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赢得企业来津投资兴业的口碑,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创新机制提升安全感和满意度

有事即办、急事急办、难事特办、遇事网办、实事新办,在致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上,本市公安机关聚焦“五办”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用速度、力度、温度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感谢出入境管理总队的民警为我加急办理了护照,让我可以如期到国外参加商务洽谈,这将为公司争取到几百万元的合作项目。”王先生任职于本市一家民营企业,为了争取海外市场,其所在的公司已经先期与海外合作企业就项目进行了5个多月的沟通,最终,对方同意举办商务洽谈会,出行前,王先生却发现自己的护照过期了。

急事能否急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先生来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这次商务洽谈凝聚着整个公司几个月的努力,不能在我这儿‘卡壳’了,民警同志能不能帮帮忙,帮我们把眼前的难关渡过去。”按照护照正常办理时限,需要5个工作日才能拿到,紧急关头,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为王先生启动了“急事急办”。

民警主动与该企业对接,及时了解企业海外业务需求,在认真审核企业资料后,不仅帮王先生加急办理了护照,也为此次出行的其他人员检查了携带的证件有无疏漏,确保企业海外洽谈业务万无一失。

“企业有所需,我们有所应。”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本市各级公安机关打出线上“服务企业直通车”、线下“企业服务日”的“组合拳”,在服务事项和政策力度上做“加法”,在办事环节和提交要件上做“减法”,用满满的诚意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

公安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切。如今,社区民警常驻社区,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警务室“入村进社”、合署办公,群众进“一扇门”就能办“多件事”……

红桥区和苑街道辖区内居民孤寡病残多、困难家庭多、矛盾纠纷多。公安红桥分局和苑派出所以党建为统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通过“服务不缺位”,使得“矛盾不上交”。

“预防电信诈骗,请您了解一下。”和苑派出所民警周建军时常一早就来到社区“扫楼”。除了出警必备的装备,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红布兜,里面装满了各种宣传资料。

和苑派出所还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派出所主要负责人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副网格长、社区民警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切实提升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能力。周建军就兼任和苑街道梦和园社区党委副书记,他熟悉社区里的大事小情,“有困难找老周”成了居民的共识。

基层派出所是检验为民情怀的“试金石”。本市公安机关通过夯实基层警务根基、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积聚“小平安”、汇聚“大平安”,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便民服务“窗”开在家门口

法治安邦,方有人民安居乐业。走进西青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办事窗口、7位专员值守、7天预约服务,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公证办理、人民调解、心理咨询等诸多困扰群众的法律难题,在这里就能找到“出口”。

法律援助窗口前,59岁的老秦和当天值班的汪连静正聊得热络。一个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是西青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两人是“老熟人”。最初的缘分,来自一根“温暖”的热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

工地摸爬滚打十来年,一次意外摔伤,让老秦丢了饭碗,脚落了残疾,最气人的是施工单位还不认账,走投无路时,老秦拨通了12348求助。

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热线工作人员将老秦的诉求转至西青区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仲裁、两审诉讼,汪连静带着法援人员忙前跑后,帮老秦追讨回各项费用共计24万余元。“汪主任他们是咱老秦的亲人!”从此,西青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了老秦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事问问“亲人”,没事看看大家。

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街镇公共法律服务站、261个村居法律服务室,西青区正在全力打造“1公里法律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西青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本市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让群众就近依法化解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面升级改造诉讼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一次办”诉讼服务平台,让司法红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优化法律服务,探索建立热线转办法律援助与热线转办事项导入区矛调中心工作机制,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对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法律援助;优先受理、极速办理讨薪案件……一系列强有力举措和成效,让法治信仰日益深入人心,法治氛围日益浓厚,法治天津的基础日益稳固。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既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更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天津政法报

关键词:

上一篇:每日精选:国内首个机场音乐节在青岛城阳燃情开唱
下一篇:最后一页